千年古建 世纪烟云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山西是我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成与林徽因就将目光投向了山西。从1933年9月至1937年7月,梁思成与林徽因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代建筑,而首次入晋的第一站,便是大同。
9月的大同秋风萧瑟,凉意十足。下了火车,梁思成与林徽因等5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才发现,整个“脏乱差”的大同竟找不到一家稍微干净点儿的落脚旅馆。幸亏大同车站站长曾是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友,将他们安排到家中挤住,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土路驴车、煤尘满目的大同,他们开始了渴望已久的考察之旅。
其实,梁思成与林徽因考察云冈石窟前并未抱太大希望,因为当时还存在着“石窟并非真正古建”的意识。云冈石窟坐落在大同西边的荒山武州山南侧,人迹少、路难行。然而,当他们坐着马车颠簸到此,却被其古老壮丽的窟、寺、木建、造像深深地震撼了。
为节省考察丈量、拍照记录的时间,他们借住在当地老乡有门无窗的破土屋里,午间高温酷暑汗流浃背,夜间北风刺骨寒意袭人,冷得连报纸都盖在身上,最奢侈的就是晚饭喝玉米糊糊时能有一碟咸菜。但云冈的艺术魅力像磁铁般吸引着他们,使之如醉如痴不忍离去。
“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刊发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梁思成与林徽因厘定了云冈诸窟的名称,讨论了云冈飞仙的雕刻,分析了云冈石窟表现的建筑形式和窟前的附属建筑,第一次从建筑学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
梁思成感慨道:“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它们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印度,它们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中国西藏到达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历史上最有趣的现象,也是近代史学者最重视研究的问题。”
华严寺是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到山西后考察的第一站。虽然他们之前在书上看过东瀛建筑学家伊东忠太拍的照片,可真正到了现场,二人的震撼感仍无法言语。尤其是在薄伽教藏殿,梁思成和林徽因瞪大了眼睛,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
华严寺有三宝:鸱吻、天宫楼阁、“东方维纳斯”。鸱吻立于1500多平方米的单檐庑殿顶大雄宝殿的屋顶两端,高达4.5米,比故宫太和殿的正吻还要高,一个是金代的原件,一个为明代修补。“天宫楼阁”五间,是为了通风和照明,在殿后壁的明窗旁运用了力学原理搭建的一座圆弧形拱桥,它将经橱和佛龛结合为一体,整个设计精巧完美。而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是一尊露齿菩萨塑像。她一改传统文化中女性笑不露齿的约束,展现了辽代女性地位的提升。彩塑体态丰盈,双目半睁,露齿微笑,亲切动人。
梁思成通过实地考察,在木柱与大梁暗处发现了镌刻的文字,从而推翻了日本学者有关华严寺的断代之说。今天的大雄宝殿,集四朝精髓于一体:辽代的遗址,金代的建筑,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画。
在华严寺庄严气派的大门之外,便是热闹非凡的古城大西街。一道高墙隔开了两个世界,红尘的纷扰一点儿也没有影响华严寺的古朴、肃穆和安详。它就这么静静地立着、躺着,水滴般映照了一千年的风雨雷电、世事凡尘。久坐宫殿古松树荫下,我不禁想:如果它能开口说话,那才是最公正准确的《辽史》《金史》,是最华彩的中国建筑辽金篇。
真没想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梁思成的贡献如此之大、地位如此之高,而梁思成纪念馆却如此之“低”,甚至低入尘埃。
走进大同古城东城墙带状公园,你会看见城墙、城门、城楼,而纪念馆却在地平线下。不经意间,这座下沉式青砖灰瓦两进四合院落很容易被人错过。作为专家学者,梁思成有极大高名,但作为普通人,他却十分低调。真应该感谢大同的规划设计者们,他们是真爱、真懂、真感谢梁思成。这种下沉式设计,既不妨碍城墙城楼美丽的天际线,又有一种走进历史深处,宁静缅怀名人之感。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天有知,也会欣然颔首吧……
九十年前的考察,吃住行条件如此艰苦,但大同丰富的古建、灿烂的国宝、美好的景色、淳朴的风情,却让梁思成与林徽因兴奋激动不已,甚至夜不能寐。
林徽因在考察日记中写道:“我们因为探访古迹走了许多路,在种种情形之下感慨到古今兴废。在草丛里读碑碣,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双手一个微笑,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的。乡村的各种浪漫的位置,秀丽天真。由北平城里来的我们,东看看,西走走,夕阳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云块,天,和我们之间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碍。我乐时就高兴地笑,笑声一直散到对河对山,说不定哪一个林子,哪一个村落里去!我感觉到一种平坦,竟许是辽阔,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开来,感觉的最边沿的边沿,和大地的边沿,永远赛着向前伸……”
古迹遍地,美食满街,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我看到今日的大同如此繁华;而当暮野四合,华灯初上,站在城楼之上,便感那往昔的岁月也从不曾暗淡。在历史深处,它不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与悠长的馨香。
(作者系媒体人、编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4日 第04版
作者: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