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这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是这样炼就的


承担“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为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为“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研制祝融号火星车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
完成这些突破的,是一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
这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77人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共55人。日前,这支团队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是申城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逐梦深空 不允许载荷有丁点瑕疵
嫦娥探月工程,是团队逐梦深空的起点。
进入21世纪,我国启动嫦娥探月工程,提出想要用激光手段对月球表面地形进行三维测量,但当时的中国“没人曾把激光测绘技术送到过天上去”。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专长做红外物理和光电技术研究,上世纪曾在机载平台上实现以激光为手段进行地表三维测量;该所在参与航天任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风云”气象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均研制过有效载荷。二者结合,把激光测绘载荷送上太空似乎有了可能。
从“嫦娥一号”开始,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开始转入航天任务。从嫦娥三号到五号,每颗卫星都装有该团队研制的激光敏感器,以保障探测器顺利着陆。团队研制了测距仪——测量探测器降落时和月表的距离;测速敏感器——确保着陆器维持设定的速度平稳下降;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使用激光快速扫描成像手段对月表地形地貌进行探测,使着陆器实现实时避障。
“国家有了探月任务,我们才能做到空间上去。”负责星载激光测高、遥感和三维成像雷达方向的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二室副主任黄庚华说,“工程载荷是不允许失败的,否则就降不到月球上,这关乎整个重大工程的成败。所以,我们从来不会让载荷带着丁点瑕疵上天。”
集智攻关 敢打敢拼破难题
利用卫星进行量子通信,可以实现全球密钥安全共享。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是“墨子号”卫星的有效载荷总体研制单位,同时负责两台核心光电载荷量子密钥通信机、纠缠发射机的研制。
“从卫星到地面站的量子密钥分发,相当于从上海向北京发送单光子束,必须精准指向一扇窗。”黄庚华打比方说,“卫星向相隔1千多公里的两个地面站发送纠缠光子对,相当于在1万米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同时向地面两个旋转的储蓄罐精准投币。”
面对一道道没有国际先例可循的难题,团队十年磨一剑——为了验证载荷的动态跟踪能力,三赴青海湖。面对晚上零下10℃的寒冷和高反,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的热气球实验上演生死时速;面对设备意外摔落,团队彻夜奋战20天,创造雪地抢修奇迹,用冻僵的手指记录下星地链路贯通的历史性数据……
还有“高分七号”卫星,这是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承担的是其中的激光测高仪研制。据介绍,相比以往的测高仪,高分七号卫星激光测高仪拥有精准的平面定位能力,整个相机要求的质量精度相当于“从东方明珠的顶部,要精确保持并知道激光落在地面牛奶盒条形码的哪根条纹上,不能有丝毫错位。”
这些年里,团队碰到了无数次项目几乎要推倒重来的至暗时刻,但又一次次依靠大家的坚韧和毅力迎来了曙光。“问题刚出现的时候,确实会不知所措,好在技物所有比较强的航天项目经验,有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黄庚华感叹。

青春闪耀 年轻人挺膺担当
团队秉持“作为国家队,必须掌握国家核心技术,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理念,通过重大项目历练,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高度、宽度、厚度,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挺膺担当的主力。
记者了解到,团队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实施“院士+型号总师”导师带教机制,近五年培养40余名40岁以下青年型号负责人,其中8人成长为国家级项目首席科学家。团队35岁以下青年骨干在嫦娥工程、天问一号等任务中占比达85%,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人才梯队。
团队更激发“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不以“帽”取人,不以“帽”定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青年人才——在“墨子号”卫星发射前夜,青年突击队连续48小时调试载荷,确保星载设备万无一失;在空间站时频系统研制中,青年团队攻克30余项关键技术。
“航天空间技术是国家探索宇宙、维护太空安全的核心能力,是推动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黄庚华表示,团队会牢记科技强国初心使命,以实干见物、勇闯“无人区”的实践担当,持续不断把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让更多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
原标题:《让中国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这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是这样炼就的》
栏目编辑:王蔚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郜阳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