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龙头 强引领 做示范 勇争先|南山沟变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09:32:00    

以前,在龙口,人们常把地处南部山区的村称为南山沟,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滞后。

“现在的南山再也不是以前的南山沟了!”龙口市七甲镇前迟家村党支部书记迟元帅眺望着王屋湖自豪地说。

那么,南山沟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因何而来?

6月16日,“示范引领调研行”采访组来到龙口市七甲镇一探究竟。

夏日时节,在星空露营地共赏繁星,在农业产业园品鉴蓝莓,在红色展览馆洗涤心灵——“诗和远方”从电视里来到大山深处,来到王屋湖畔。

王屋湖,是龙口最大、烟台第三大水库。湖两岸的七甲、石良,曾是龙口位置最偏远、村庄经济最薄弱、推进乡村振兴难度最大的山区乡镇、革命老区。如今,湖畔既有新潮多元的农文旅业态,也有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更有周到完善的公共服务。

这背后,是一场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振兴实践。

龙口市以王屋水库为原点,整合沿岸20多个村庄,一体谋划、整体推进,建设“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形成长3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的南部山区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实现由“单村突破发展”向“多村抱团发展”的片区化模式转变。

王屋湖畔,一个个寂寂无闻的小山村,成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寄托乡愁的世外桃源。

抱团发展的底层逻辑

华电农光旅一体化项目、红荷映日园、爱情岛文旅综合体……王屋湖片区示意图上,从北部向南部,从西岸到东岸,密密麻麻分布着37个大项目、网红打卡点、党群服务中心等。一个个分散的村庄,在片区化的牵引下,真正实现串珠成链、握指成拳。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单个村庄规模小、产业弱、资源散、人才缺是最大的瓶颈。如何破局?

龙口摒弃“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坚持“规划引领、全域统筹、梯次推进”,汇集更多资源要素下沉农村、反哺农业、惠及农民,以“成方连片”释放乡村振兴“矩阵效应”。

这也符合全市的部署要求。近年来,烟台市坚持以片区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比如,今年市委“一号文”明确提出,“加力建设富有胶东特色的乡村振兴片区。”

这是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深层次变革。

沿着这个方向,龙口市加快片区布局建设:在西部黄山馆镇,建设“古驿黄山、生态田园”片区,发展农文旅产业;在东部诸由观镇,分别打造“河畔古韵、富美诸由”和“果香田园、乐美诸由”两个片区;而在南部山区,龙口市划定“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打造乡村旅游、生态经济新标杆。

“王屋湖畔的山区镇村,基础薄弱、空间有限,聚合资源、抱团发展成了必由之路。”龙口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负责人王运姣说。

这些村庄的联合,并非随意组合,而是依据位置相近、地域相连、产业相融、人文相通的理念,一体谋划、整体推进,通过片区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比如,苏家、雀山姜家等5个自然村抱团发展,整合500多亩水库抬田土地,通过引入山东山高种蜂有限公司,种植油菜、苕子、芝麻等作物,打造了一条集油料压榨、养蜂酿蜜、观赏研学、饲料加工等于一体的油菜全产业链条,美丽的油菜花成为群众的“致富花”。

“片区”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虹吸着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内集聚,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片区覆盖,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链条向片区延伸。

七甲镇党委书记闫彪说,他们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9亿多元,从乡村产业、人才引育、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华电农光旅一体化项目为核心,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将常伦庄等20个村串点成线,形成一村一品、互融共促的全域振兴发展态势,逐步构建起“一核两带多点”的发展格局。

华电来啦!

华电农光旅一体化项目,是胶东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单体布设最密集、面积最大的光伏发电集中区。站在山头极目远望,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连片而设、布满山野、如海浪般铺展。

“这里原本是4000多亩撂荒山耩地,引入企业后,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土地高效利用模式,打造‘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的农业新业态,让荒山薄地变成富民强村的‘金山银山’。”七甲镇党委副书记李梦磊说。

片区组团,只是发展的第一步。要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动力强劲的产业“新引擎”。

“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乡村文旅新业态,推进乡村产业的集聚和升级。”王运姣说。

聚合村庄、汇聚资源,为新产业新业态打开空间、释放动能。

福泽新村农业联合社盘活80余亩闲置土地,因地制宜种植多彩蔬菜、油菜、花卉、小麦等作物,打造蔬菜花海项目,并常态化举办农业研学、农民培训、休闲采摘等各类活动,致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田,切实让“小山村”发生“大蝶变”。

围绕优势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坡,土地资源整合后,我们在这里建设了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赵冲说。产业园由智慧果园、研学展示等五大板块组成,推广500亩基质蓝莓、山农酥梨和蜜罐红薯等特色农业标准化、智慧化种植,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提供500个长期固定就业岗位,以及3万人次农工季节性劳务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群众年增加收入4万元以上。

建立更加灵活的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快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出更多致富增收载体。

占地1000余亩的科农苹果示范园,由庙赵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自留100亩独立运营,剩余果园以50亩为一个单位对外承包。示范园创新建立了“316”利润分配模式,即30%的盈余用于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10%的盈余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剩余60%的盈余按照股权比例对社员进行分红,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

以产业支撑、农旅融合为路径,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农光旅一体化等过亿元项目4个、数字农业产业园等过5000万元项目3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80余个,可带动群众年均增收超5000万元,为片区持续发展提供造血功能。

让群众得实惠

一湖风光一路景。行走在王屋湖畔,湖水碧波荡漾,环湖路蜿蜒纵横,街道干净整洁,绿水青山之间尽显舒适雅致。

但在以前,可不是这般模样。

“南山沟,南山沟,别人提起我们这儿,印象就是脏乱差,下雨时一脚土一脚泥,群众迫切想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迟元帅说。

乡村振兴只有对接群众需求,才能带露珠、接地气。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坚持把服务群众、惠及群众抓紧抓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为民服务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基础设施差?七甲镇全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居住环境美化等,新建全长17公里的环湖路、产业路、拓宽路,新改建农村道路40余公里,硬化山路2.9万平方米。此外,修建污水处理厂1处,清洁取暖改造3000余户,新建公园9处,农厕改造率达98%,实现村庄安全饮用水全覆盖。片区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公共服务水平低?七甲镇对辖区内卫生院、敬老院、中心幼儿园基础设施、服务设备等进行全方位提升和智慧化改造。其中,镇敬老院经智慧化改造后,配套建设了老人体征实时监测、子女远程视频探视等系统,并适时更新适老化家居及设施,开启了山区农村智能化养老新篇章。

数字乡村建设差?石良镇搭建乡村治理电子平台,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机制。七甲镇实施建设智慧乡村运营中心、为农服务中心、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心等3处集数字乡村治理、社会矛盾调处、人才实训、创业孵化、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阵地。

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丽,不仅要有让村民“身有所栖”的粉墙黛瓦,更要构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七甲镇打造了“杜仲树下”文明实践品牌,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技科普、主流价值、文化活动、移风易俗5大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镇村文明实践场所实现全覆盖。石良镇深度推广“睦邻亭夜话”“巧乡民事大家谈”群众说事制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870余场次,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美德信用走进百姓心田。

回首过往,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承载着龙口南部山区群众的期望孕育而生;眺望未来,王屋湖融合共富实践区展现出一幅齐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全景图”。

迟元帅遥指远方,从星空露营地、南庄蜜谷、爱情岛文旅综合体等农文旅项目,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湖畔广场等基础设施,再到污水管网改造、清洁取暖等系列工程,村里满地都是希望,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上学工作的年轻人,都想返乡创业。

“这才过去几年,再看村子,仿佛换了人间。”迟元帅感慨地说。(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