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丨守正创新:展现中华民族哲学自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3:03:00    

作为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历史主动精神。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守正创新中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知识界呈现了一种新世界观,提供了科学理性思维和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在逐渐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秉持文化主体性,经过与西方文化比较、论争、反思与会通,实现了哲学观念重塑与哲学学科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文明进步的内在精神自我,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 现代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路向

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和文明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几乎都离不开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作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产物,知识体系由人们的生产活动、物质交往和语言表达交织而成,体现其产生的时代的需要。

启蒙的时代开启了欧洲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具体科学知识基于形而上学且逐渐从形而上学中分化出来,认为知识生产的最大意义在于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权力关系,并对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和目的的人进行深入研究,阐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和法律原则。理性是知识生产的动因,在被用以审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百科全书派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包罗万象的德国古典哲学观念体系。与美国的共和政治和自由市场主张相契合,将经验主义前提、实证主义方法、技术主义思路和现实主义效用融为一体,一种科学主义知识体系在美国确立。这种知识观将苏格兰启蒙思想加以改造,开始实现实证化、技术化和工具化的知识转向。

现代知识体系建构和演进的上述两种路径反映了人们对普遍必然性的追求,明确了理性在知识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但这种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解释世界”,在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凸显了技术化和工具化理路,停留于对资本逻辑的合理化解释,体现了知识生产的碎片化特征,在抽象思辨中抑制了知识的生命力。后现代主义则通过对理性和现代性的质疑而试图取消知识的确定性,折射出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加剧了现代知识的碎片化。

立足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为现代哲学知识体系的发展确立了新路向,以问题为导向,在推进人类解放过程中归纳出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规律性认识。由以发展的现代哲学知识体系遵循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新的逻辑起点把握现代社会的历史总体与人类共同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这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着力于阐明时代问题,深入分析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实践,马克思为建构现代哲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从实际出发,阐述在现实的活动中创造的社会总体,理解现实的个人的实践创造,引导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现代哲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历史和人民所选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既要创造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术话语,又要重释在中国哲学典籍中流传千载的历史话语。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实现中国哲学“术语的革命”,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刻总结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的经验与规律,深入探究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深刻学理内涵,摆脱世界文明史书写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以自主性探索实现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现代重构。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观念和知识传统,涵括丰富的哲学典籍和治国理政智慧,在中西哲学思想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实现中国哲学综合创新与繁荣发展,要赓续中华文脉,读懂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确立中华民族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意理念,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时代活力,让“冷门绝学”代有传承。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不断丰富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实体性内容。

■ 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我们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要厚植学术根基,发展体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内核的知识总体。学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与规律进行提炼、抽象、反思、证成、比较与升华,生成了一系列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贯通的高质量哲学研究成果,在回应时代需要、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要明晰其概念结构、核心议题、内涵外延和发展规律,反映学界关于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发展的普遍共识。以之“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深刻阐释“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体现了百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内涵,加强体现“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在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深刻理解和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激活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内生动力。

■ 实现中国哲学研究的古今相通

作为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两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历史主动精神。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守正创新中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中国问题和时代问题为观照,当代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和分类标准,逐渐走出了以西方哲学的知识框架反观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印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形成了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的学科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促进以“哲学+”为特征的跨学科研究,并逐渐形成比较哲学、管理哲学、文明学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强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由此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哲学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哲学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导向。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中国哲学发展过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界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阐明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界重新开显知识演进的逻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中国哲学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在概括实践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提出富有学理深度的创新理论与阐释机制,呈现了当代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

当代中国哲学植根于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质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文明以一体之心衡量万物之别,呈现了广土众民凝聚不散的多元一体格局,彰显了道通于一、民胞物与、一体和同的境界,以生生不息的文化纽带牢固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使人们在家国天下之中安顿自身。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当代中国哲学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实现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古今相通,使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都活起来,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风采。

■ 呈现新时代观、新文明观、新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实践场域,回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把握时代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时代,融汇古今中外哲学而实现综合创新,学界提出哲学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深化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使体现原创性和生命力的当代中国哲学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思想资源。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哲学教材体系建设,以课堂教学的思想要点呈现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互构机制。

注重借鉴国外哲学前沿研究的有益成果,学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不仅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且引导国际哲学界研究中国问题,在中西哲学比较中了解其他文明的学术优长。汲取“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的思想精华,打造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现代哲学知识生产格局,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哲学思想国际传播,彰显中华民族在创造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哲学思想活力。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创造,走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观念误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秉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思想方法,深入探究文明史、文明论、中华文明和比较文明研究领域的哲学问题,夯实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基础,由此形成的文明学研究成为体现知识交融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呈现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代观、新文明观和新价值观。

(统筹:鲁珊 制图:张莉)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