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场青春与高原的深情对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煜鹏

5月19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城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被青春的气息与温暖的感动填满。六位来自全省新闻战线的“故事讲述者”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时代的心跳,将青海大地上的坚守与奋斗娓娓道来。300名学生坐在台下,时而屏息凝视,时而眼眶湿润,时而掌声雷动——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青春洗礼。

活动现场,青海广播电视台《守望》栏目记者王蕾化身“故事引路人”,带着两瓶来自青海湖北岸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沙区的沙土登上讲台。“这瓶是未治理的黄沙,这瓶是几十年治理后的沙土。”她用巡山经历串联起生态管护员尕布藏与治沙人石德荣的故事。当大屏幕播放尕布藏在风雪中调试红外相机,只为捕捉雪豹珍贵影像资料时,观众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声。“红外相机要涂羊油吸引动物”“每周徒步六七十公里巡护”,这些鲜活细节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生态守护者的艰辛与智慧。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的故事从海拔3816米开始……”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频道记者胡启航的声音在报告厅回荡。屏幕上,呼啸的风声将听众带入青藏高原的“云端”实验室——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

观测员王剑琼的故事令现场屏息凝神。他扎根高原三十年,与同事们用“铁肺”般的意志完成每一次采样。当讲到“冬天雪厚封山,只能化雪水充饥”时,前排的学生不禁攥紧了拳头;而“最苦的不是高原反应,而是亏欠家人”的哽咽,更让不少学生眼眶湿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学生吴彤在笔记中写道:“用生命丈量责任,用数据守护地球——这不仅是观测员的信念,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大家看这张照片,三十年前的西宁南北山,黄沙漫天;如今,这里已是绿树成荫。”青海日报社记者刘程锦的讲述将时光拉回1989年。镜头切换至尕布龙挥着铁锹在沙地上劳作的身影。

这位曾经的“放牛娃”省长,退休后毅然扛起锄头,带领群众将寸草不生的荒山染绿。“他感冒时裹着黄土睡在苗圃,病重时仍坚持巡山。”刘程锦的叙述让现场寂静无声。“他用一生诠释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就不停止’的誓言。”新闻学院新闻学学生陈义伟感叹,“这种精神让我明白,个人理想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近处的草地上,牛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青海法治报社记者薛慧雯的讲述将听众带入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那里的森林警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诠释生态保护的使命担当。薛慧雯回忆起森林警察们追捕盗猎者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一名23岁的森林警察被刀划伤手臂,他却笑着说:“抓住盗猎者比伤口更重要。”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李国芬说:“这些守护者让我懂得,敬畏自然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践行的承诺。”

当海东日报社记者张璐提到魏君第一次带着50袋菌种回到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却因技术问题导致菌丝全部死亡时,台下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学生们眉头紧锁,有的托着下巴,有的不自觉地攥紧衣角。突然,张璐说道,“但魏君没说话,只是默默翻了一遍后院的土地。”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情感的闸门。作为大一新生的陈义伟眼神坚定地说:“魏君的故事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心里。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以后一定要用镜头记录更多这样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平凡人的伟大。”

“我是玉树州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也是一只‘角百灵’,今天我要歌唱玉树的绿色奇迹。”玉树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才仁琼措的讲述充满诗意。镜头切换至才培弯腰捡拾垃圾的身影——这位康巴汉子十年来用编织袋装满草原的“伤痕”,带动全村人加入环保行列。

“从不冻泉垃圾中转站到‘垃圾换商品’的村规,他们用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不是负担,而是发展的机遇。”她展示的隆宝湖黑颈鹤从22只恢复至200余只的数据,令全场振奋。“曾经的‘生态负担’变成‘生态账单’,这是人与自然的双赢。”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马云翔感叹,“这种智慧与担当,正是新时代青年需要学习的。”

“这些故事让我重新思考青春的意义。”新闻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姜子轩激动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歌者’。”他坦言,未来希望用声音传递更多青海故事,“让全国听到高原的绿色心跳。”

即将大四的李国芬则将目光投向未来:“青春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看到希望。我生于青海,长于青海,学于青海,青海的天地如此广阔,明年毕业后,我会选择留在青海,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活动结束后,年轻的身影三三两两讨论着,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们知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坚守的故事都在告诉他们:所谓“诗和远方”,从来不在别处,就在脚下这片热爱的土地里,就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而他们,即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