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物保护不能总靠“事后擦屁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2:00:00    

□吴道旭(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南京明孝陵景区内的石兽骆驼臀部处被人用黑色记号笔写上“到此一游”等字样。明孝陵景区是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不少网友表示,此行为理应严惩。5月5日上午,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事情属实,已经安排专业团队进行了处理,以后也会加强巡查和保护。(5月5日 上游新闻)

当600多年的文物沦为某些人的“留言板”,我们不得不追问:为何“禁止刻画”的警示牌永远挡不住那只蠢蠢欲动的手?为何文物保护总是陷入“破坏—清理—再破坏”的恶性循环?

这绝非孤例。故宫铜缸上的“梁齐齐”事件曾引发全民声讨;有游客在八达岭长城砖墙刻字,被警方查获后予以治安拘留和罚款处罚。更吊诡的是,这些破坏者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细究这种“刻字癖”的心理动因,无非是畸形的“存在感焦虑”——通过破坏永恒来证明自己来过。这种将个人印记凌驾于集体文化遗产之上的行为,暴露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历史虚无感。一些文物保护区域虽然设置了监控和警示牌,但依然防不住“偷刻族”的鬼祟行径。这警示我们:单靠道德说教和被动防护,永远拦不住那颗想要“留名青史”的虚荣心。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但现实中,多数刻字者即便被抓,往往只是接受批评教育。当违法成本低于炫耀收益,“到此一游”的刻字行为自然会前赴后继。

站在被涂鸦的石兽骆驼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处需要清理的污渍,更是一面映照游客素养的镜子。那些自以为“到此一游”的笔迹是生命印记的人或许不懂:真正的永恒,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名字,而是融入血脉的文明自觉。文物保护不能总靠工作人员跟在后面“擦屁股”,该用法律让那些伸向文物的手知道——有些代价,付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