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临江仙》,诉尽了中年男人的苦涩,引发很多人共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豪迈,他的洒脱,惊艳了数千年。所以当这样豪情的词人满含悲情地吟咏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才会那么感人至深。

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宦海梦断,仕途受阻,但与此同时,也让他灵感爆发,佳作涌现。
从歌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到参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从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前赤壁赋》,到描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后赤壁赋》,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大多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黄州四年,是苏轼生命的重要转折点,他的诗文风格也以此为界,有了显著变化。

如果换做一般的中年人,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起伏动荡的人生,恐怕是难以承受,早已崩溃了,而他却依然豪迈洒脱,面对人生的困境能泰然处之。
相比中年人的困惑及沉重,他活的不仅有才有情,更有趣,通透而豁达。
苏轼这首《临江仙》,道尽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引发无数人共鸣
在苏轼的黄州佳作中,若论后世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当时引起的波澜之大,则当属另外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可谓是通达人心之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人到中年,被生活压抑到几近崩溃的男人。

当苏轼带着一家20多口来到黄州。发现工资实在太低了。人到中年,一家之主的重担压在他身上,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靠他去养活。
“我没法养活一大家子人啊。”于是他就去求见黄州太守徐君猷,“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徐君猷刚好也是苏轼的粉丝:“那我把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你吧!”
苏轼带着一家人,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这片坡地虽然贫瘠,但足够大,种上粮蔬,倒也勉强可解决一家温饱。
苏轼万分感激这片城东门外的土坡,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

一日,苏东坡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经过仕途的起起落落后,苏东坡终于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是对生活的超逸,不为名权利所困,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我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这一生,与其羁绊于名缰利锁,不如在心里修篱种菊。

如果说旷世才华是天生的,那么有趣的灵魂,豁达乐观的心态则是可以修炼的,我们可以没有苏轼的才,但我们可以学习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中年人的生活,除了房贷车贷,抚养孩子,赡养老人,除了工作压力,生老病痛,还应有很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