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国家历史叙事中找准江门定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08:12:00    

赵中枢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重新识别自身文化基因、重返国家历史叙事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关乎文化自信的当代重塑,更牵涉城市在未来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对江门而言,申报的真正意义,在于从城市本身、区域和国家层面的视角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并将其价值与载体的关系阐释明白。跳出“一城一地”的视角,将独特的侨乡故事有机融入国家宏大叙事,以此实现从“地方文化名城”向体现“国家层级历史文化标识”的跃升,真正擦亮“中国侨都”这张金名片。

江门的文化底气和资源禀赋,深植于其独特而悠久的侨乡生态。自19世纪以来,一代代“闯南洋”“下西洋”的侨胞从江门五邑地区走向世界,如今已有530多万祖籍江门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庞大而深厚的侨缘网络,使江门成为世界华侨史上不可绕过的“原乡符号”。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承载几代侨胞家国记忆、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的真正“精神原乡”。这一特质,赋予江门跨文化、跨地域的叙事张力和传播优势,也为它在全国历史文化格局中奠基了清晰的坐标——中国近现代侨乡文明的核心代表。

申名工作本身,要重视价值的挖掘,由近及远,从城市到区域,注意关联性研究。要跳出“有遗存无体系、有故事无主线”的传统窠臼,真正把握江门在国家历史中的定位。江门不仅是侨乡文化资源的保存者,更是中国近代化历程、革命斗争与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从侨汇支援抗战、侨胞投身革命,到侨资助力地方发展、侨智推动现代化进程,从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到遍布全球的跨国社群网络,江门实际参与了国家命运的多个关键转折。而这些宏大历史,恰恰需要通过城市级的系统梳理与文化表述,被整合、激活和鲜活呈现。

审视现状,江门对自身历史价值的挖掘仍偏重于单点遗存与局部叙事,侨乡建筑、红色史迹、民间文献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性和十分必要的。如何让上述方面形成阐释合力,是今后名城申报工作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尤其缺乏与国家历史对话的框架和系统性表述。破解这一困境,必须推动城市文化治理从“守护地方遗产”迈向“诠释国家历史中的地方贡献”,聚焦侨乡文明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互动,构建一条清晰、连贯且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视野的“江门故事”主线。

在此基础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也需超越传统技术层面,让侨乡体现家国情怀,服务于整体价值叙事与身份建构。

构建与国家历史对话的多要素保护体系。不能仅聚焦于碉楼、骑楼等标志性建筑,而应同步抢救与系统性修复展现侨校、侨厂、侨村乃至侨乡农业景观等反映侨乡社会整体形态的各类载体。加快建立“点—线—面”结合、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统筹的多层次遗产集群。遗产集群不仅是江门侨乡历史的实体见证,更是中国移民史、工业史、乡村近代化进程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具有显著的国家历史价值。

打造具有国家视野的侨乡文化阐释平台。在方志式、陈列式的传统展陈逻辑基础上,主动立足国家历史进程解读江门。可联合文史机构、高校和研究团体,对侨批档案、侨团史料、口述历史进行跨界整合与深度研究,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出版、数字档案和高水平展览,确立江门在中国华侨史研究与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和引领地位。

实施叙事引领的整体性活化更新。应以“侨乡历史路径”整合散落资源,形成叙事闭环。如在历史街区中,可以利用现有建筑,嵌入侨乡家风馆、侨商文化客厅等节点,借助VR/AR等技术复原侨乡生活场景,使市民与游客可感知、可共情、可认知,实现“行走中的历史教育”。

建设国家级侨文化交流与传播高地。江门应立足“中国侨都”定位,积极打造跨地域、跨文明的文化交流平台。利用好侨民的感情纽带,尝试设立海外江门文化中心,使江门成为中华文明跨洋传播的象征性枢纽和国家侨务外交的重要支点。

申名不是终点,而是文化自觉的开始。江门要的不仅是一个荣誉,更要通过申报,重构文化身份、提升叙事能力、增强传播效能,在全国历史文化的宏大画卷中,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章——厚重、鲜明,且无可替代。如此,“中国侨都”才能真正成为贯通中外、连接古今、赋能未来的“金色文化名片”,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独特的“江门样本”。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