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麦子百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春城时评】别被“学步鞋”收割智商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0:02:00    

每个宝宝跌跌撞撞学走路,本是件水到渠成的事,然而当下,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标榜“防摔”“辅助学步”功能的“学步鞋”,销售人员更宣称其能促进足部发育、矫正步态。这些诱人的说辞精准击中了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的心理。(7月14日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从商业角度看,“学步鞋”堪称营销典范。商家通过精细划分年龄段、堆砌科技名词、打造专业形象,将普通童鞋包装成育儿刚需。这种策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家长心理的精准拿捏——既利用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又制造了“不买可能耽误发育”的恐惧。在双重心理攻势下,即便该鞋售价高达千元,仍有大批家长争相购买。

但医学界的共识却给这股热潮泼了冷水。权威专家指出,光脚才是学步期儿童的最佳选择。这不仅有助于刺激足底神经发育,更是人类进化形成的自然方式。研究显示,所谓的“学步鞋”既不能预防足部问题,也无助于步态矫正,婴幼儿常见的“扁平足”现象多属正常发育阶段。当科学事实与商业宣传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理性声音总在营销狂潮中失语?

这种现象在育儿领域已成常态。从“右脑开发”课程到“增强免疫”保健品,再到如今的“学步鞋”,一条完整的“焦虑产业链”已然形成。其运作逻辑高度一致:将自然成长过程包装成需要干预的“问题”,把个体差异渲染成必须治疗的“病症”,最终将育儿异化为无止境的消费竞赛。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常识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

究其本质,“学步鞋”现象折射出当代育儿的三大迷思:一是过度干预自然成长规律,将本该顺其自然的发展过程变成需要外力介入的“技术活”;二是盲目崇拜“高科技”产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三是将育儿责任过度外化,试图用消费替代本应投入的陪伴与观察。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须严打虚假宣传,媒体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科普,而家长更要保持清醒——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节奏,不应被商业话术裹挟。育儿的真谛不在于购买多少高价产品,而在于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

回到最初的问题:高价“学步鞋”真能让孩子领先一步吗?答案不言自明。真正的起跑线在于家长的科学认知与理性判断。当我们放下焦虑,回归养育的本真时,孩子自会迈出坚实的人生第一步。

作者 王志顺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