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游”打开文旅新空间
张冬梅
如今,“工厂游”成了年轻人新宠:喝饮料要去生产线看瓶子装箱,吃火锅要走进食品工厂亲手制作火锅底料,甚至连买车都要先去智能工厂参观流水线……旅游大巴开进工厂、游客深度体验生产场景,这是工业旅游日渐火爆的一个缩影。
工厂重地历来闲人免进,如今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其实,“工厂游”并非新鲜事,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工厂向公众开放较为普遍。颇有名气的日本“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国工业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并未出圈。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工厂游”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深度挖掘——要么只作为丰富企业业态的“配角”,要么出于成本和管理等考量被视为负担。
眼下,在“旅游+”融合发展大潮中,“工厂游”逐渐从冷门变为“顶流”,无疑是对其价值的有力佐证。随着旅游行业日益发展,不少年轻人厌倦了常见的网红打卡地标,想要来一场别出心裁的City Walk。兼具体验感、文化感与趣味性的“工厂游”很好地契合了这一需求。拿风口上的机器人工厂来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整齐划一的机械臂、科技感拉满的实验室,游客直面“高精尖”,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之余,再发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岂不美哉?
“工厂游”之所以受青睐,原因很多。翻翻网上的“种草笔记”:“广州工厂参观合集”“时尚科技控必看”“打开遛娃新思路”……有人认为“很值”,看重的是性价比;有人寻找新鲜感,偏好深度体验。从消费端看,“硬核制造力”带来的知识附加值、情绪感染力、满满体验感,正使“工厂游”成为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从企业端看,企业开放并深耕“工业游”的动力主要在于好收益、好前景。除了门票、文创等账面上的收入,还包括实际为企业带来的品牌曝光、客户积累等隐形收益。再往大了说,越来越多工厂打开大门,在营销推介企业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展现城市形象、展现中国制造的强劲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方兴未艾的“工厂游”驶向的是一条多赢之路。众多实践表明,“工业+文旅”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城市与企业携手共赴,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文旅开发,找准平衡点、挖掘增长点,不断丰富多样化新“厂景”,必能打开多元化发展新图景。
(广州日报)